根据最新的政策解读,以下是关于校外体育培训的主要内容和变化:
1. 政策背景: 为深化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印发了《关于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意见》。该政策的出台是为了落实“双减”政策,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主要目标: 规范校外体育培训机构的办学行为,提升培训质量,保障学生权益。 鼓励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学校课后服务,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
3. 具体措施: 办学资质:校外体育培训机构需获得科技、文旅、体育等非学科行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核意见书,并在民政、市场监管部门完成法人登记,全面纳入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管理。 从业人员:进入学校服务的机构从业人员应为机构正式聘用的人员,具备相应的从业资格证或职业(专业)能力证明。 培训内容:遴选的非学科服务项目应与审批的培训内容相一致,符合《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材料管理办法(试行)》相关要求。 收费管理:课后服务要坚持公益属性,引进费用标准要通过招标等竞争性方式确定,并要明显低于培训机构在校外提供同质培训服务的收费标准。
4. 日常监管: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科技、文旅、体育等非学科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对进入学校开展服务的非学科机构进行全过程管理,确保培训内容符合党的教育方针,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 鼓励各地各学校探索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非学科机构的引入管理工作。
5. 安全保障: 参与学校课后服务的非学科机构应当严格遵守校园安全管理的各项规定,学校与非学科机构的安全管理责任应当在服务合同中做出职责划分。
6. 退出机制: 对培训项目出现安全责任事故、培训机构未按合同约定提供服务、违规在校招揽生源、扰乱学校教育教学和招生秩序等违法违规情形的,学校应当终止其服务,并及时报属地教育行政部门处理。
通过这些措施,政策旨在规范校外体育培训市场,提升培训质量,保障学生权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希望这些信息对您有所帮助。
随着我国青少年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校外体育培训机构在培养青少年体育兴趣、提升竞技水平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规范校外体育培训市场,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近日发布了最新政策。以下是对这些政策的详细解读。
近年来,校外体育培训机构数量激增,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师资力量不足、培训场地不规范、培训内容不科学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对社会体育培训市场造成了不良影响。为此,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发展体育培训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旨在规范校外体育培训市场,促进青少年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1. 明确校外体育培训机构准入条件
《意见》规定,校外体育培训机构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有合法的法人资格;有符合国家规定的场地、设施和器材;有合格的教练员和工作人员;有完善的培训计划和教学大纲;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
2. 规范培训内容与收费
校外体育培训机构应按照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课外体育培训行为规范》开展培训,确保培训内容科学、合理。同时,培训机构应公开收费项目、收费标准,不得收取任何形式的押金或预付款。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校外体育培训机构应配备具有相应资质的教练员和工作人员,确保培训质量。教练员应具备国家体育总局认定的相应等级证书,并定期参加业务培训。
4. 严格培训场地管理
校外体育培训机构应确保培训场地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不得在公园、小区等公共场所进行培训。同时,培训机构应定期对场地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安全。
1. 建立健全监管机制
各地体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校外体育培训机构的监管,建立健全监管机制,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对违反规定的培训机构,要依法予以查处。
2. 加强社会监督
鼓励社会各界对校外体育培训机构进行监督,发现违规行为及时举报。同时,要加强对家长和学生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维权意识。
最新政策的出台,为校外体育培训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校外体育培训市场将逐步走向规范化、专业化,为青少年提供更加优质、安全的体育培训服务。